研究目的:使用地球物理方法,研究可以預測地下水流和物質運移的模型。
應用方法:P波層析成像
技術路徑:使用地震層析成像方法,獲得研究區域地下P波波速分布,利用地震波速與孔隙度-滲透系數之間的相關關系,結合區域地質條件,建立多個初始的滲透系數場模型,對地下水流和物質運移情況進行模擬,與已知的該區域地下水示蹤劑傳播情況進行印證,進而對預測模型進行評估和調整。
使用儀器:脈沖發生器、P波電火花震源和水聽器鏈。
圖1
案例簡介:
為了描述地下小尺度地下水流動和運移過程,科研人員在德國北部的Belau環境研究實驗場進行了自然梯度示蹤劑試驗,該場地有多個多級孔,便于進行示蹤劑顆粒的追蹤,地層條件已知,為預測模型的建立打下了基礎。
圖2 實驗場位置與略圖
圖3 地層及多級孔分布
圖4 示蹤劑投放與追蹤
使用Geotomographie公司P波電火花震源和水聽器鏈,震源與接收器1m間距,進行孔間層析成像,獲得區域地震波速二維剖面。
圖5 波速剖面
在已知地層信息基礎上,結合地震波速與孔隙度-滲透系數之間的相關關系,建立滲透系數場模型,與已知的示蹤劑傳播情況相對比,驗證該預測模型的可靠性。
圖6 速度區間分布
圖7 滲透系數場模型
圖8
B9孔運移模擬與實際情況的對比(三角形等圖標為M7、M9、M10等三口井中示蹤劑實際傳播情況,折線為根據模型推斷的示蹤劑傳播時序圖,兩者有較高的吻合度)
計算所得示蹤劑顆粒到達時間隨深度的變化,以及與深度相關的采樣濃度的平流到達時間,兩者看上去吻合的很好。